|
新聞資訊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
機械行業發展的規則 |
|
我國正經歷著向全程、全面機械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市場的剛性需求繼續增大
2012 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達到57.17%,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轉移,農業現代化對農業機械的依賴越來越明顯,我國已進入了全程、全面機械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此階段,除了農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以外,農機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寬,新增需求不斷增加,國內農機市場具有良好發展機遇。
同時,出口市場前景良好。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能夠適應國內作業條件的農業機械基本能夠適應國外絕大部分的地形,為我國農業機械產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創造了很好的現實基礎。經過60 余年的發展,相對多數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機制造業形成了相對的制造能力和產品技術優勢;相對發達國家,我國農機制造業在中小型農機市場具有產能和價格優勢。未來我國農機工業國際市場重點集中于那些經濟欠發達、農機工業競爭力較弱以及尚未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例如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
③中國農機產業正經歷從低端產品向多樣、智能、高效、節能、環保高端產品演變過程,農機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持續穩定發展
在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全行業對農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取得共識,我國農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開始加速,有利于農機產業在新的平臺下站穩腳跟。主要表現在:攻高端、夯基礎,推進產品結構升級取得新進展;高端裝備自主化開始向縱深領域推進;開始重視創新能力建設,研發實驗室建設投入明顯加大。
傳統產品的需求增長將日漸減緩,而多樣、智能、高效、環保節能的高端創新產品需求增長將明顯上升。
2)主要不利因素
①農業生產規模仍然較小,農民購買力仍然較低
我國農村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人均耕地不足0.09 公頃,農民戶均耕地不足0.5 公頃。由于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落后,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僅為美國的1%。勞動生產率低,必然導致我國農民收入低。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眾多有利政策的出臺,農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但總體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對高效、低耗、高技術水平的大中型農業機械購買力仍然較弱。
②我國農機行業競爭形勢嚴峻,農機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國農機工業也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2012 年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 億元,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農機制造大國。
但是我們與農機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產品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失導致高端產品匱乏、低端產品過剩。我國生產的多數農機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產品可靠性以及產品結構等指標,相當一部分只達到發達國家同類產品20 世紀70 年代水平,少部分產品達到發達國家20 世紀80 年代技術水平,個別產品達到20 世紀末期國際技術水平。尤其是在產品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方面差距更為明顯。二是農機行業結構散、亂,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
農機制造業是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但是我國長期以來未能按這一經濟規律組織大批量集中生產,低水平重復制造嚴重;企業組織結構散亂,企業數量多,經營規模。豢傮w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未能形成專業化協作強、配套能力高的產業集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