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浸潤的時光
算起來,和王老師交往二十多年了,這份友情亦如一幅水墨作品,濃,卻通透得晶瑩潤澤;淡,卻具象得觸手可及。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是文化館創辦的文學小報《芳草》的忠實讀者,一天,我把自己寫的一首詩送到編輯部,可不巧,編輯不在,一個身材敦實、笑容溫和的工作人員接待了我,并答應,一定轉交。對于正編織著文學夢的我來說,文化館在我心目中可謂是一塊圣地,第一次去叩開文學的大門就遇見如此平易的人,使我的心里充滿自信和溫暖。這個人就是王奇寅,那時,他是文化館的美術干事。
再后來,我成了《芳草》編輯部的?,當時文化館里有許多懷揣藝術夢想的年輕人,每次到那里聆聽與交流,都讓我獲益匪淺。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老師,王奇寅是其中一位被我恭恭敬敬稱作“老師”的人,直到現在。
時間流轉,我改行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與心中的文學殿堂默默作別,與文化館那些老師的交往漸漸稀疏。
1996年初秋的一天,我偶然看見王老師出版的兩本書:《怎樣畫蔬果》和《怎樣畫竹》,作品示范簡單易學,文字說明深入淺出,雖然是入門類的普及國畫知識的讀物,但也兼具欣賞性,讀來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探究和嘗試的欲望,即便對國畫一無所知的人翻開也興味盎然。我一下子來了新聞敏感,何不做一檔訪談節目呢?也許因為有幾年的交往作為鋪墊,王老師爽快地接受了走進直播室擔任嘉賓的邀請。
應該說,在廣播節目中表現具有視覺特點的藝術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另辟蹊徑,避開技法說國畫:國畫的魅力和傳承,蔬果和竹在國畫中的地位,高雅藝術的大眾審美取向等等,一個小時的節目轉瞬即逝,其間,不斷有聽眾打進熱線,有的和王老師交流、切磋,有的索要書,還有的要拜師。那次節目特設了獎品:王老師的兩本書加上我們兩位主持人的簽名。那火熱的互動場面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讓人激動不已。
如今,王老師已接受過無數次省市和國家級新聞媒體的采訪,但那次直播讓他始終無法釋懷,因為那是他第一次面對公眾講述他與國畫的情結。
從那以后,我沒有再做關于王老師的節目,而事實上,他向我提供的信息和素材可謂豐厚,但是,我對他創作的知曉更多地成為一種分享,而不是為了獲取新聞線索。漸漸地,我們之間的交往少了些禮節性的客套,多了些朋友般的隨和親切。
而我總是下意識地以記者的視角關注和認知王老師。
他執意探尋國畫的發展路徑卻又堅守傳統的積淀,他把事業奉若神靈膜拜但也接納其他藝術門類的滋養,他那灑脫不羈又帶有一點隱忍嚴謹的性格,他那舉重若輕卻又注重細微的處事方式……我把這一切歸結為一個畫家的個性。
其實,一個畫家光有個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思想和信仰作為支撐。
我一直感到好奇,一個出身貧寒的農村孩子是怎么成長為一名畫家的呢?聽王老師講述他童年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一個人內心深處最原始和本真的情感:質樸,猶如田野上四季輪作的莊稼;純凈,好似清晨樹葉上的一滴露珠。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的影像:一個少年對于畫畫癡迷得近乎瘋狂,走到哪兒畫到哪兒,看見什么畫什么。沒有紙,就在地上畫;沒有筆,就掐一根樹枝。書包里塞了畫,作業本上少不了畫,家里墻上更是貼滿了畫。面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笑、家長的反對,沒有膽怯,沒有退縮,小小的心靈里,撒下了執著和堅毅的種子。他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預言: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端上畫畫的飯碗。這句話至今還回響在他的耳畔,烙印在他的心里,他感嘆命運竟如此神奇地應驗了:國畫創作不僅成了他的職業,更是他情感的維系,甚至是他生命的寄托。每每談及這些,他的眼睛里總會掠過別樣的情緒,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傷?抑或是往事如昨隨風而去的灑脫?而這些都是來自他對藝術的虔誠和恭敬。我想,只有對自己無比鐘愛并愿意為之付出一切的事物才會流露出這種情感。
隔行如隔山。但是我和王老師的交往并不因為彼此之間工作和志趣的不同而產生隔閡,和他聊得最多的依然是國畫,他會很認真、耐心地聽我這個外行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在他看來,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讓普通大眾也能無障礙接受。近年來,他大膽探索“淡墨”技法,也許這與古人所追求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境一脈相承,或者也是他所感知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況味吧。
然而追求技法創新并不是舍棄傳統,在他心里,國畫藝術就好像是一條路,后人所有的拓寬、改造、升級都必須在前人鋪就的路基上進行。有一次,無意之中,他翻看自己十幾年前的作品,思索良久,表情凝重意味深長地說:傳統是根,自我是魂,忘記這兩點,所謂的技法創新都無法立足。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對國畫藝術實在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但我能感受到王老師筆墨之間的那種氣度和韻致、回歸和召喚!
我曾經和王老師調侃:如果不能成為畫家你還能做什么?他淡然一笑說,農村里有許多能工巧匠,也許會去努力當一個手藝出眾的工匠吧,畫畫的悟性和靈氣亦能派上用場。如此說來,他那位長輩真是一位偉大的預言家。而我的眼前又再次浮現出那個奔走在鄉野、癡迷畫畫的少年……
歲月是一條經年不息流淌的河,此時,大自然正走進孕育與新生的輪回中,薄霜、勁風、飛雪、寒梅,這樣的季節,所有的景象都增添了幾許厚重與堅韌,而水墨浸潤的時光總是那般清新雅致、超然物外。
這樣的時光依然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