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載體優勢 集聚特色產業 轉型突破謀跨越
近年來,海安經濟開發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獨特優勢,推進產業集群集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調結構中快轉型,在保增長中求突破,在抓創新中促升級,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全區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提速轉型,高新產業持續攀高,特色產業強勢集聚,呈現出好中快進、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目前,我區正積極申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我們重點做好了四篇文章:
一是推進形態功能開發,充分放大樞紐優勢。
海安開發區擁有國家鐵路二級編組站,轄區內五條鐵路、兩條高速、兩條國道、兩條運河縱橫交錯。在建的寧啟鐵路復線和即將開工的滬通鐵路又將把我區推向“高鐵時代”。我區在蘇中地區率先引進國際理念,邀請新加坡邦城規劃公司進行規劃設計!熬磐ㄒ黄健本W格化實現全覆蓋,10多家金融機構入駐,成為蘇中重要的金融服務中心;擁有保稅倉庫中心、人力資源市場、行政服務中心;海關、商檢大廈啟動運行;積極推動產城融合,在開發區中心區按“產業CAZ,智慧新天地”的定位,建設縣城副中心?偛拷洕、現代物流等產業蓬勃發展。先后建成全國棉花交易中心“交割倉庫”、蘇中煤炭集散中心,擁有2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省級現代物流現場會近期在我區召開。“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的發展定位得到溫家寶總理的贊賞和肯定。
二是推進集群集聚集約,不斷彰顯產業特色。
我區先后建成國家火炬計劃電梯部件、建材裝備2個特色產業基地,擁有光伏光電、汽車零部件、電力裝備等6個省級特色產業園,省級以上特色園區總數在蘇中蘇北同級開發區中最多。
高端裝備制造基礎雄厚。
成為長江北翼先進制造業基地,建材機械制造水平國內領先,特大型數控卷板機國內市場占有60%,是“中國剪折卷之鄉”、智能模鍛錘號稱中國第一錘。是亞洲最大的超高壓變壓器生產基地。電腦針織橫機、全自動木門機械全國聞名。
光伏光電產業發展迅猛。
香港卡姆丹克、浚鑫科技、中聯科偉達新能源設備、吉陽新能源等一批上市企業、行業領先企業紛紛落戶,形成全省第一條從電池材料、到組件、到設備生產的完整光伏產業鏈。
軟件和服務外包方興未艾。
成功創辦了江蘇首家縣級軟件科技園,成為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省軟件和信息產業園、省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戴爾云計算、惠普等110多家企業入駐。建有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總量蘇中蘇北第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1家,占南通的1/4。
文化創意產業全省有名、全國有影響。
523文化產業園成為江蘇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三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服務效能。
海安租車近年來,海安開發區大力發揚和傳承當年“七戰七捷”精神,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全區著力調優機構設置,形成了精簡高效的運行體制;打破人員性質壁壘,憑實績論英雄,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良性機制。先后面向全國、省、市、縣公開選拔招考了14名副科級干部、12名專業招商人員,實施了內設局辦中層競崗、全員聘任等制度,實現了由機關向企業(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務者、由用權向做事、由“金飯碗”向“泥飯碗”的“四個轉變”,挖掘了潛力,激發了動力,提升了活力。此舉得到了南通市委組織部的充分肯定。
四是推進和諧社會構建,持續優化發展環境。
海安是長江以北第一家國家生態示范縣,海安經濟開發區在南通省級開發區中率先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海安連續五年被評為“江蘇省土地執法模范縣創建工作先進縣”,海安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位居全省前列。在蘇中蘇北率先創建“全國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項目服務三級網絡成為省市行政效能的樣板;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集中學習,集中管理”的“三集中”模式在全省推廣;回顧近年來的工作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單純依靠工業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三業并舉的轉變;必須突出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由單純依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創新三輪驅動的轉變;必須強攻特色產業集聚,實現由低端化、同構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三化互動的轉變;必須抓好城鄉建設統籌,實現由單純做產業向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三化融合的轉變。
2012年,海安經濟開發區將以“經濟發展速度全市前列、形態功能開發蘇中放樣、特色園區建設全省有名”為戰略定位,奮力打造江蘇沿海一流創新型、國際型、生態型開發區。
一、著眼于增強整體實力,聚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打造重量級產業集群
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鍛壓機械、建材機械等八大板塊,進一步提升產業配套協作能力。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大型化方向發展,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大力引進和建設一批裝備制造整機企業,集聚關聯企業,努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裝備制造各產業板塊對外話語權。全年裝備制造業開票銷售占規模工業比重提升2個百分點以上。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機械等傳統產業,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率、稅收貢獻率。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推行“一企一策”,把優惠政策聚焦到敢于做大做強的企業上,引導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作、新品開發
液壓機等方式壯大規模,讓敢發展、會發展、能發展、快發展的企業得到最大支持。2012年,先進制造業產值力爭達600億元,力爭全年開票銷售超10億元企業達到10家,其中超30億元企業達到5家,新增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15家,力爭新增上市企業2家、入軌企業3家。積極實施“中小企業進規!惫こ,激勵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新、做優,全年新增規模企業100家,新增億元企業25家。
二、著眼于加快轉型步伐,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
高起點謀劃現代物流、專業市場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五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
主攻現代物流業,在加快建設在建重點物流項目的同時,著力抓好物流線路拓展、知名品牌代理和市場商戶招引、綜合物流港建設、政務環境優化等,加快建設全省一流的商貿物流集聚區,不斷放大“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的品牌效應。
搶抓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云計算、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開工建設建筑業總部大廈,打造現代服務業交易中心。
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快推進重點旅游項目建設,著力發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農家樂等特色旅游,叫響旅游品牌。
拓展生活服務業,大力推進家政、社區、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
三、著眼于搶占產業高地,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強勁增長新極點
重點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規模優勢,使之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要依靠光伏光電產業園的集聚效應,繼續拉伸鏈條、補強鏈扣,建立產業區域聯盟,實現產業鏈區內協作配套,降低光伏企業成本壓力。引導光伏企業加大應用設備的研發,開發超大規模光伏電力集成系統,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要扶持重點光電企業的發展,提升產能,做強品牌,拓展市場,加速形成光電產業的集聚態勢。要依托已有的新材料產業品牌和優勢,抓好產品定位,細分專業市場,走專、精、新、優的發展道路,加速新材料產業的成長。
四、著眼于科技驅動轉型,構建有效激勵機制,加速科技和轉型深度融合
科技投入瞄準高端設備,要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把高端設備的投入情況作為企業享受科技扶持政策的重要前提條件,引導企業把科技扶持資金更多地用在高端設備的引進上。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對引進高端設備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設備投入在科技投入中的比例。
合力攻關加速成果轉化,要構建面向市場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組織重大項目和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將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前景作為科技資金扶持的重要依據,將成果轉化應用效果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標準,提升企業加快成果轉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全年新增高新技術和自主創新產品10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
做強平臺培育科技企業,要加快推進國家級科技創業園(軟件園)建設,積極引進掌握最新前瞻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進入園區,全年吸引入孵企業160家以上,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培育中小企業的“母體”作用。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成立科技銀行、科技擔保機構,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資體系,促進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有機融合。
五、著眼于釋放集聚效應,強勢推進重特大項目,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
進一步強化項目招引,整合招商隊伍,建立“招商突擊隊”,面向歐美、日韓、港臺等地設立招商機構,進一步拓展海外招商網絡,抓住江浙滬等地區產業加快轉移的機遇,圍繞高新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重特大項目,加大招引力度,確保重特大項目招引取得顯著突破。
進一步強化人才和技術招引,在招項目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才、技術的引進。要善于利用項目集聚人才,通過項目為人才提供成就事業的舞臺;要善于通過引進人才帶來項目和資金,促進招商引資;要善于引進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促進高層次人才與優勢產業的有機對接,實現人才和項目的最佳組合,達到引資和引才的雙贏。
進一步強化項目推進,用足考核杠桿,加大督查督辦,確保重特大項目的形象進度,切實做到項目快開工、快投產、快達效。重點加大上柴動力、達美新能源特種車、瑞馬汽車、愛登堡電梯、神舟新能源、深圳馬可威新能源、?怂剐履茉、惠普未來城市綜合體、東部全球家具采購中心等特大項目建設,縮短建設周期,及早竣工投產。同時,加大配套協作補鏈項目的推進,加快相關產業的集聚,培育強大的產業集群。
六、著眼于產城互動融合,統籌城鄉建設發展,突顯載體平臺功能優勢
優化空間布局,按照“一體兩翼”空間格局,精心規劃城鄉生產力布局、空間布局和功能布局,要按照建設生態宜居的要求,合理設置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各類功能區,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開發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進交通暢通工程、功能提升工程、大交通建設工程,全力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鄉面貌。要按照外延配套,內質提升的總體思路,繼續完善西聯、北上、東延的外部交通網絡及內部交通體系。要樹立精致建設理念,真正做到讓“一路一橋”、“一河一園”、“一樓一宇”都成精品。要切實加強房屋征收工作,加快安置房建設,力爭做到“房等人”。
打造宜居家園,大力推進省級生態工業園創建,基本完成七星湖景觀建設工程,配備豐富多彩的健康休閑設施,滿足群眾的休閑、娛樂需求;啟動城北污水處理廠建設,不斷完善開發區配套功能,打造更為宜居、宜業的東部產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