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中國古代的水利事業相當發達。在原 冶社會末期,專我國就出現了最初的水利事業,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人,終于導水入海,治服了洪災,大禹因而也得到后人的敬仰。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規劃修建了第一個見于歷史記載的水庫芍破(今安徽壽縣南)。芍破是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火利工程,因引裨水經白芍亭東積而成湖,故名。自東漢至唐, 屢經修浚,破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萬余頃,卷板機宋元后漸漸湮廢。 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秦國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原名都安堰,宋以后始稱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引氓江水灌溉農田。這項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都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平,解放后圣過整修,至今仍灌溉著成都平原上的800萬畝土地。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還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而開鑿勺溝通江淮的運河邢溝;戰國魏西門豹,史起主持修建的引漳灌鄴水利工程,魏國從公元前四世紀中期起開始開鑿的溝通江淮黃的運河鴻溝,以及水工鄭國在秦關中地區主持修建的貫通徑水、洛水的鄭國渠等等。秦統一后,派史祿主持開鑿了靈渠(今廣西興矣縣境內),,溝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將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聯結起來。秦漢以后,中原地區與嶺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為以灌溉為主的河渠,至今也還發揮著效益。漢武帝時,大興水利霍溉事業,先后開通了龍首渠、白渠、潛渠等灌溉、航運渠道, 對發展關中地區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公元605--610年, 清朝開通了北起琢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溝通海河、 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它自北至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干卜溝、江南河四段,剪板機全長二千五百多公里,迄今為止仍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大運河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航運作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治黃工作也是我國水利事業中一項重要成就。黃河為害,歷史已久,在我國治黃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杰出的水利專家,其中以東漢的王景、北宋的高超、明朝的潘季馴和清朝的陳演最為著名。他們在治理黃河上,都有著創造性的發明,怡為后人征服洪水災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